2024乙年復活期第六主日彌撒講道

愛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因為我們的愛往往都是有條件的愛,有時候剪不斷、理還亂。

我記得有一年避靜, 結束那天,望完彌撒,大家都回宿舍整理行李,等把行李打好包後,打開女兒的房門,發覺她跟本不在房間裏收拾她的東西,心裏就生起氣來,可是一想到這一次避靜的體會,我決心刻意的要愛她,不要對她發脾氣,可是她還是應該要學習怎麼去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我決定等一下把她找回來以後,一點也不幫助她,讓她自己整理行李。於是我在校園裏到處找她。我一邊找,一邊想,會不會她又和以前一樣,祗想到跟那些同年齡的朋友聚在一起,直到最後一分鐘呢?然後我又拼命的提醒自己要把持住,不要等一下看到她的時候,在她的朋友面前給她難堪。

就這樣我懷著一顆混亂複雜的心,像個沒頭蒼蠅似的在校園裏到處尋找,足足經過十多分鐘,行走中,人來到體育館門口,才要推門,從另外一個出口傳過來一個清脆的聲音:「爸爸!」果然她在這裏,我走了過去,開口問她說:「妳是在幫忙嗎?幫完了沒有?」我會問出這樣的問題連我自己都覺得驚訝,她回答說:「體育館都清理乾淨了,爸爸,對不起,我還沒有整理我的行李。」一聽完她的陳述,內心真是百感交集,我衝上前摟著她,激動的說:「沒有關係,爸爸幫你一起整理。」剎那間,我像是突然明白,我所了解的愛有多麼膚淺?才說要去愛,可是滿腦子都是對她嚴厲的判斷:就是告訴自己:「找到她以後,要讓她自己整理行李,我們誰都不要幫她。」

耶穌說:「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可是耶穌到底是怎麼樣的愛我們呢?我們又要怎麼樣的用像耶穌一樣的愛來彼此相愛呢?那一次的避靜,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因為想要成就像耶穌一樣的愛,不代表我們有能力拋棄心中的執念或判斷,也不代表我們需要拋棄自己早已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相反的是要我們克制自己對個人或事物上的成見及判斷,耐心的等待著事情的終點與真相。也就是那一句「愛是含忍的」。要是能忍得住,才有可能成就出像耶穌那種一樣無條件的愛。

我們都聽過:經師們問耶穌說:「一切誡命中,那一條是第一條呢﹖」結果耶穌回答說:「第一條是:『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然而我們有沒有想過,第一個去愛的其實是天主,是天主全心、全靈、全意、全力的第一個愛了我們,衪也愛那些找我們麻煩的和我們討厭的人。

因此,我們要像耶穌一樣彼此相愛的話,就必須第一個去愛,不僅第一個去愛,我們更要去愛每一個人,愛那些很遠的人和我們看不見的人很容易,愛我們的朋友和贊成我們的人也很容易,可是要去愛那些找我們麻煩的,我們很討厭的,像是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言語,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卻不是那麼容易。再來我們愛每一個人要像愛自己一樣,老實說,我們是很會愛自己的,我們對自己的照顧,一向最為優先,也最無微不至,我們要愛,就要去愛每一個人像愛自己一樣。

這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生活中,要忍受那些找我們麻煩和我們討厭的人,真的很困難,我們內在的自我總是會抗議,我們回到工作崗位,回到學校,甚至有時候回到家裏,那些找我們麻煩的人還是一樣的會找我們麻煩,可是耶穌是寬仁的,他給我們機會重新來過,因為每一分鐘,都是新的,都可以重新來過,每一刻,都去愛,都去體會,這分鐘我失敗了,新的一分鐘馬上就來,所以我們在新的一分鐘裏,可以做好,可以重新去愛,可以發現別人身上和自己身上的基督,更能發現無條件的愛實際上是在履次失敗的愛中持續地奮鬥,它是一種深沉而持久的愛,自由地給予而不期望任何的回報。

如果你問我:「你愛不愛你的女兒?」答案當然是愛。可是這不是愛不愛的問題,而是會不會愛,能不能愛,和如何去愛的問題。正因為這是會不會愛,能不能愛,如何去愛,所以愛才會變得複雜,愛才會被淹沒,愛、恨、情、仇才會在我們的生命中糾纏不清,要是不懂得克制及含忍,很容易造成剪不斷,理還亂的局面。當我們有愛卻不會愛,沒有能力去愛,或不懂得如何去愛的時候,我們就愛得少,而當我們讓討厭,怨恨,自艾,冷漠佔據我們心靈的時候,我們就連起碼的愛都沒有了。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要怎麼彼此相愛呢?」「我們是如何的去愛我的孩子們的呢?」「對我們的另一半,我們真的愛得出來嗎?」「我又是怎樣愛我的父母呢?」「我願意第一個去愛其他的兄弟姊妹們嗎?那些討厭我的人呢?或者我所討厭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