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爵銘神父

基督服務團始創者 鄭爵銘神父的重要思想和行誼

1) 重要思想

鄭神父的思想是基於基督福音;他的精神與靈修的泉源是耶穌會的神修,特別是聖伊納爵的神操。但是他將聖伊納爵的神操與中華文化和時代信號密切相結合,感動了許多青年教友,逐漸發展演變成具有特別神恩的教友團體—基督服務團。他的重要思想大致可歸類如下:

1) 大風

 

在數次靜山的避靜講道,鄭神父用漢高祖劉邦的豪情萬丈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來激發青年們關心教會,社會和國家的雄心壯志!大風,就是聖神的風;大風起兮的號召是基督的號召!然後他將他的獨具風格的思想融入“革新,動員,戰鬥,凱旋”的講演中;潛移默化地闡揚了聖伊納爵神操的四個過程!涵蓋鄭神父思想的避靜道理已由基督服務團出版於“蠟燭“,“大風“與”風起雲湧“叁本刊物中。巨細靡遺,是川流不息的靈修泉源與宏大深邃的精神寶庫。

 

2) 理想與抱負

 

鄭神父强調青年教友們不僅僅要“獨善其身”,還要進一步“兼善天下”!也就是不僅要救自己的靈魂,還要立志救別人的靈魂。青年教友們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胸懷壯志— 他特比指出只是“修身與齊家”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與抱負。他常説我們不要當井底之蛙,要走出自己舒適的烏龜殼,走向國家,社會中的芸芸衆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安得廣廈兮千萬一間,庇佑天下寒士兮俱歡顔“應該是我們的人生境界!

3) 興教建國

 

鄭神父年輕時在上海震旦大學讀書,就常用一句西班牙文口號“DIOS Y PATRIA“, 就是”天主與國家“和他領導的青年教友們共勉;立志利用自己在文化,語言和族群認同的優勢,將”天主的國”傳播實現於神州大地,掃除唯物主義,促成全球億萬中華民族皈依耶穌基督!他經常朂勉青年朋友們去效法耶穌會的先賢,如湯若望神父,南懷仁神父,利瑪竇神父,仰望天空,心懷中華,脚踏實地,一步一脚印地在人們的心靈田地中努力不懈地灌溉耕耘。

 

4) 一切都是方法,天主才是目的 —團體與制度的重要性

 

鄭神父非常重視要達到目的必須使用的方法。而且進一步强調地說:不肯用最好方法的人,是不想達到理想的人!最具體的例子,就是他指出要達到我們的理想必須要建立堅强的團體和完善的制度。所謂“如果只是一個人的夢,那只能是一個夢;如果有一群人,同舟共濟,衆志成城,團結奮鬥,一定可以使夢成真”。在團體中,我們結伴成聖,自强不息;不是一時興起的結伴,而是終身的結伴成聖!這需要完善嚴密的典章制度,嚴格的規範!鄭神父的構想經由單國璽樞機虔敬祈禱和精心設計而得以完善落實!樞機草擬章程,擬定了幾個大方向和原則:一,本團定位為“在俗傑出教友團體”;鄭神父在梵二以前就預見平信徒教友在教會裏要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體現出鄭神父的先知性!二,本團應有堅固的神學及靈修基礎,三,本團是自由民主的領袖制,四,本團以“廣傳福音服務人群(尤其是弱勢族群)”為目標,五,本團以基督為中心,故取名“基督服務團” — 同時具有“基督”,“服務”和“團”特色的三位一體的建構!

 

5) “更”的精神,出類拔萃,愈顯主榮

 

作爲一個傑出的耶穌會士,鄭神父經常鼓勵青年教友們發揮聖伊納爵“愈顯主榮—Magis”, 亦即”出類拔萃“的”更“的精神。所以基督服務團的信條中會有第十一條:“我要在學業和工作上出類拔萃”!爲了避免“自命不凡”或“自我標榜”的誤會,要説明一下:鄭神父“更”的,“出類拔萃”的呼籲,是要我們把天主所賜的才能,機會,資源充分利用,發揮得淋漓盡致;活出自己豐盛的生命!不是跟別人攀比,而是和自己競爭;日日新,又日新,朝著肖似天主的“成全”的我邁進(瑪5:48)。其實英年早逝的鄭神父在耶穌會中是一個很”平凡“的會士,不是那種擔當重任的”天王巨星“。可是因爲他的努力,奮鬥,獻身,始創了基督服務團,使得這個世界因爲他更好,更美。這不是達到平凡中的不平凡,平凡中的偉大之境界?這不就是”出類拔萃“嗎?鄭神父强調卓越,菁英,超拔的團體;致力於培養領袖人才—僕人式的領導觀念;特別是為弱勢族群的領導服務。

 

6) 剛 : 為達到理想,立志鍛煉鋼鐵意志,培養無畏精神

 

鄭神父常引用耶穌有關一個國王要與他國開戰的比方:國王一定要招兵買馬,加强訓練,培養出一批剛强的勇士,一支堅强的部隊。同樣,我們有了崇高的理想與目標之後,一定要立志鍛煉鋼鐵般的意志,培養大無畏的精神—耶穌的精神,就是謙虛,貧窮,羞辱,都是普通人最害怕的東西。如果你不怕—普通人最怕的的是貧窮,你不怕;普通人最怕羞辱,你不怕—那麽你是最剛强的!你在社會上,在國家上,在世界上可以勇往直前,什麽事都可以做,沒有阻力了,任何東西都不能壓倒你。這種無畏的精神力量就是“剛“。倒過來說就是“無欲”—無欲則剛;有所爲必有所不爲!具體一點說,就是不要金錢, 不要光榮。正面說,喜歡貧窮,喜歡羞辱!耶穌要的是剛的人, 改造世界同樣需要剛的人;我們要立志做剛的人,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重要行誼

1) 少年修道, 皈依耶穌
鄭神父於1914年5月13日出生在安徽省寧國縣水東鎮。十八嵗入耶穌會修道;1944年晉升司鐸。

2) 國難當頭,河山破碎,救亡圖存
鄭神父入修會時,日本大肆侵華;身在淪陷區,親歷亡國之痛,心中悲憤不已!立志救亡圖存,振興中華!他的愛國情懷和傳揚福音的奉獻融爲一體。深信要國家强盛,必先建立優良社會秩序,提高人民素質 — 養成自覺,自律,自重的品德。

3) 與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青少年朋友結緣
對日抗戰勝利後,鄭神父執教於耶穌會辦的内思中學。他注意到在基督新教辦的萃文中學有一批學生,自動自發,嚴格律己;從撿垃圾,打掃教室,不説髒話等小事做起,成爲全校模範。他們成立組織,名爲“勵進社”,一起鍛煉身體,讀書進修,出版刊物,暑期服務。鄭神父感到非常震撼佩服;並效法他們,把優秀的公教青年組織起來,成立“篤進團”—取“篤實,進取,團結”之義。他們紀律嚴格,行爲端莊有禮,為大衆服務犧牲。後來,鄭神父鼓勵很多同學和他一起報考天主教震旦大學;其中包含了日後基督服務團總輔導司鐸張宇恭神父。在震旦,他們組辦研討會與辯論會,探究人生方向,真理以及時勢;利用假日郊游,探訪病人與貧民,服務弱勢族群。

4) 山河易色,拯救青年信仰種子
1948年底,内戰局勢急趨嚴峻,共軍逼近長江,上海岌岌可危。鄭神父具有爲國蓄銳的遠見,爲保存這些公教青年的思想和信仰,不受共黨無神論,唯物論的摧殘迫害,積極為他們擬定流亡海外計劃,為中華教會保留青年信仰的種子,以待將來。青年同學們面臨離鄉背井,生離死別的決定關頭,内心都是非常掙扎的。但是經過鄭神父多年苦口婆心的熏陶教誨後,他們大都毅然決定,爲了成爲教會未來的信仰與希望的種子,奔向海外。張宇恭神父回憶往事:起初他告訴鄭神父因爲家庭因素,他決定不參與流亡的行動;但是經過長時間地祈禱和反省之後,回心轉意,下決心重新加入流亡隊伍。當他打開鄭神父的房門時,看到許多同學們跪在他的病榻前祈禱,他也跪下來了!後來鄭神父透過熱心教友的協助,爲同學們安排爭取難得的船位,先去香港,然後長途跋涉轉赴越南西貢。鄭神父被命令去西班牙進修深造後,積極為同學們爭取獎學金和其他資助(其間獲得于斌樞機鼎力相助),先後將所有出亡的同學統統接到西班牙繼續讀書深造。在西班牙的兩年多是物質缺乏的艱苦時期,鄭神父常把修會給他的購衣錢用來買冬衣寄給同學。在1950年 十一月,他寫的信中說:“我已寄上數件寒衣,雖然不太好,還能禦寒,不得已也。只好窮苦地向前了!你們或者想我不明瞭你們的寒凍苦況;我相當明瞭,而且有經驗。去年冬末與今年初春我住過馬德里;馬德里窮富學生所穿的衣服我見過,我當時也無寒衣,僅購了一件薄薄的絨綫衫。修會給我的購衣錢我未多購,想到我還年青,國人寒凍,家人寒凍,同學寒苦,我内心熱起來,可以略抵寒冷 —- 我已是山窮水盡分文沒餘存了,還是苦著向前吧! —” 。 這段話把他當時與青年同學們有苦同當的情景描寫的淋漓盡致。由於他的精神感召,直接影響造就了三位同學的聖召,棄俗修道,成爲神父(後來在台灣也直接影響成就一位同學的聖召,成爲耶穌會神父)。

5) 服從聽命的耶穌會士
在他們流亡途中,有一個感人的插曲:共軍度過長江後,鄭神父失去和安徽耶穌會長上的聯係;因此,他向上海耶穌會的省會長請求和同學們一起去香港,得到同意。到了香港不久,就接到安徽耶穌會長上的來電,吩咐他囘蕪湖,與教友們共患難!他二話不説,就訂購車票啓程囘安徽。但在上車的前一天,他又接到安徽長上的來電,叫他不要回去,而是轉赴西班牙讀書。原來鄭神父被職業學生密告了,共黨已在各處探聽他的行蹤。鄭神父常説,耶穌會士都發了服從大願,要絕對服從長上的命令;像是一個棋子,任由長上運作使用。這種耶穌會的傳統與淵源影響他決定要求將來的基督服務團要采取自由民主的領袖制。

6) 遠赴印尼僑社,辛勤教誨青年學子
在西班牙鄭神父持續為同學們的獎學金與生活費用到處奔跑,費時費神,因而耽擱了自己的學業與學位計劃。1952年初鄭神父接獲長上的指令,要他赴印尼

在西班牙鄭神父持續為同學們的獎學金與生活費用到處奔跑,費時費神,因而耽擱了自己的學業與學位計劃。1952年初鄭神父接獲長上的指令,要他赴印尼為華僑服務。次年受聘於當地著名的印華高商執教;他除任教國文,史地外,還兼級任導師。他特別初中一年級的級任導師,以便能一直陪伴他們至高中畢業。他的教育方式是嚴格的,特別注重守秩序,制服整齊,教室清潔,用功讀書;經常舉辦演講會,辯論會,討論會,培養同學們的口才和思辯能力。他是嚴師,也是慈父!常利用課後和假期騎機車到同學家作個別訪問與談話;也勤於和同學通信聯絡,問候,鼓勵。他還開辦了一間男生宿舍,定名為“勵志學社”,有五十幾位男青年學生來此寄宿。神父和他們打成一片,朝夕相處;有許多學生因爲他的精神感召而改變個性和惡習。更可佩的,後來陸續有四五十位同學領洗,成爲教友。使那些曾批評他只會教書,不會傳教的人大感意外,心悅誠服!鄭神父治學成績斐然, 於1958年開始擔任印華高商全校的訓導主任,並擔任耶穌會辦的勵志中學校長。因爲身體健康與時間的限制,鄭神父起初只是關注培養青年男生;但在在印尼他開始接納培育女生,如沈新梅,潘鳳昭,賴月華,傅燕萍等。鄭神父在印尼十年樹人,成績卓越,聲名鵲起!但此時印尼政府開始瘋狂排華,華語學校陸續被迫關閉。他就積極地鼓勵同學們充分利用台灣的僑生政策赴台繼續讀書深造;為年紀太小尚未高中畢業的同學,他就動用了他的社會教會的人脈,送他們去越南華僑中學完成學業,以後或轉赴歐洲,或去台灣就讀大學。所以後來基督服務團開始在台灣發展時,這批印尼僑生成爲推動的主力之一。

 

7) 台灣物語 — 鄭神父和與賈副主教生命的神奇相遇1961年長上派他前往台灣輔導青年學生,耕耘寶島欣欣向榮的福傳園地。他抵台後面,即赴台中擔任磊思大專學生中心主任兼天主教大專同學會指導神父;後來轉到臺北擔任耕莘文教院大專同學會的指導司鐸;也曾擔任至潔聖母會(大學男生)和聖母升天聖母會(大學女生)的指導司鐸。此時臺南教區成立,羅光主教邀請在魯汶大學輔導留歐學生的賈彥文神父來臺南教區擔任副主教,特別輔導成功大學的同學們。他在乘船赴台途中,讀到一條鄭爵銘神父探望印尼僑生的消息;使他想起多年前在羅馬和鄭神父有一面之緣,兩人相談甚歡。所以一到臺南,就主動和鄭神父聯絡,請他南下為同學帶避靜,聊天談話。同學們被他聖保祿式的流利口才,人格魅力所折服,聽得如醉如癡。他們請求賈副主教常請鄭神父南下爲他們講道。正好教區學生活動中心成立,賈副主教就每個月請鄭神父南下講道,與同學個別談話。不但為鄭神父買車票,而且讓出自己的住處,充分禮遇,絕對信任。鄭神父在臺南影響吸引了很多同學。這就是爲什麽早期服務團在台灣發展時,成大的教友同學是主力之一的原因!

8) “活半年”與時間賽跑 —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鄭神父從小身體虛弱多病,鄰人戲稱他“活半年”,都以爲他活不長,最多只能活半年而已。而他能以堅强的意志力,迎戰多病的身體,也活到半個世紀。他在印尼曾因摩托車禍住院,接著黃疸病,割除右肺瘤,靜脈曲張,心臟病,幾乎年年要住進醫院。1962年,因腸癌手術,切出直腸,裝上人工肛門!雖然身體羸弱,鄭神父爭分奪秒,爭取各種機會,為同學們舉辦避靜,辦講座,個別談話,拜訪。1964年冬,已病入膏肓的鄭神父,強打起精神,在彰化靜山主講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六天的避靜;他慷慨激昂地引用漢高祖的名句: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號召青年們以新的精神,新的思想,新的動力,形成社會上的新的風氣;以基督精神去改造社會。從他低深沉重的音調,力竭聲嘶的呼喚中,可以意識到他正在點燃著那殘燭,放出生命的最後火花,向他心愛的青年們發出光與熱!“蠟燭成灰淚始乾,光熱遺世動乾坤“ 是鄭神父在避靜中送給同學們的連句話,鼓勵同學們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兩句話卻正是他自己的最好寫照:他將一生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奉獻給青年們,於1964年6月11日榮歸天鄉,達到”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的境界。死而不已!一直到今天,不斷有許多與他重未見面相識的教友們,被他的理想,精神所吸引,欣然加入基督服務團的隊伍,終身結伴成聖:增强靈修,堅固信仰,改造社會,關懷弱勢,變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