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篇分享

基督服務團紀錄短片説故事108篇分享稿

6/24/2020

1.  古修女 (台灣區團輔導) – 崇孝與服務團

  1. 我為何參加服務團?

我20歲初入社會。我覺得我需要ㄧ個團體支持我不失去內心的真我。

  1. 最令我感動的是什麼?

服務團的成員是真誠待人的;是認真生命意義;是執著價值的一群朋友。

  1. 最令我感謝的是甚麼?

我在服務團1976年至今。感謝團體陪伴我。我們多已年紀不小,歲月留在我們身上的是豐富、是感恩。

2. 王志弘 (南)

會參與服務團是因為在生命探索營中,接觸了大家,當看到大家認定陪伴真福青年,協助生命探索營為團體使命時,對整件事情的投入與執著令我感動;更深一層接觸後,感受到團員彼此間的深厚情誼,走過半世紀,仍珍惜著鄭公等神職長輩所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一起生活、彼此鼓舞。

3. 郭五鳳 ()

聖經中的章節內文,在不同年段閱讀時的溫故所得,以及在大家生活經驗分享中,應證了千年前的真理;即使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的此時,因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Big Data)科技創新,是主導我們的生活和未來世界的方針,我們的心靈智慧,仍是要依靠天主所賜予的信德和愛德,才能豐富生命的價值。

雖然我仍不是正式會員,在參加正滿一年的此刻,卻已感到大家群聚的精力。基督服務團的價值,就是一個引領我們前行的團隊,由眾志成城,建立世界博愛的根基。

4. 潘春旭 ()

何以加入服務團 ? 時間久了,就像問:為何領洗成為天主教友 ? 難以回答。

生活中的自己,由內到外,做為丈夫、父親、祖父、老師、基督徒等不同角色所表現的行為,大概都脫不了服務團色彩。

做事盡責而容許犯錯、有自信但戒自大、敬畏上主而融入天父的愛內。

朝向:如實的接受自己,而努力。

5. 陳善瑜 (中)

會加入基督服務團,是因為慧玲、蔡綺與明室的邀請。慧玲與明室分別擔任中分團第一、二任的分團長,並在卸任之後,接著擔任台灣區團的區團長,他們的擔當與投入的熱情驅迫著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一次參加在真福山召開的會議時,看到除了大人們嚴肅的討論議題外,還有寶貝營兒童們的活潑課程,並在閉幕彌撒奉獻時,將大人的討論成果、未來計畫及兒童們的勞作,一起呈獻給天主。

在團體中,結合祈禱與行動,踏上結伴成聖之旅,這感覺真好!

6. 王緒安 (北)

  1. 我為什麼加入服務團?

我原本是耕心生活團團員,為了配合另一半和增進家庭和諧。

  1. 最令我感動的是什麼?

團員們盡心盡力在工作、教會和家庭中為主奉獻。

  1. 最令我感謝的是什麼?

天行哥曾在我想讀博士時給予協助,只要去輔大找他,他都很熱情的影印許多論文給我參考;我不孕多年服務團祈禱會持續不斷為我祈禱,結婚8年後終於懷孕,懷4個月我前往花蓮探望母親,回程嘉玲姊特別開車到台北火車站接我回家。繁多不及備載!

7. 劉黛麗 (中) – 服務團與我

一切都要從「我的計畫」開始。既然是我的計畫,當然是以我為中心 ! 凡與我來往者,都是幫助我完成我的計畫的重要他人。耶穌也是與我往來者之一,祂非得助我一臂之力不可。我總是這麼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地「要」,從沒想過何以平白無故地得到這麼多的恩寵 ! 直到有一天耶穌硬塞一個「怪物」給我,打亂了我全盤的計畫,害得我頓時不知所措。沮喪失意的歲歲年年,服務團耐心地承接我的渾渾噩噩,默默地陪伴著我,直到那日在靜山收到一封來自耶穌的信,祂對我的愛躍然紙上,映入眼簾,滲透心扉;霎那間使我的淚水潰堤,傾倒出多年來內在的抑鬱,久久不能自己。當我擦乾淚水後,我的眼睛就開了 ! 看到始終守候在我身旁的服務團,感受到弟兄姊妹滿滿的愛;驀然回首,拾起耶穌當年硬塞給我的怪物,好好端詳默觀一番,會心嫣然一笑,原來是一個督促我轉換跑道的「禮物」,好讓我「以祂為中心」,走在「祂的計畫」裡!

8. 高志亮 (美東) – 行動與交托

美東分團的月會, 夏令營,老人院探訪,避靜等等活動都是一二十年持續的活動。一開始是這些前輩團員們堅毅的行動力,讓我感動,吸引我加入服務團。

實際跟大家一起參與活動後,我才知道這行動背後的動力是交托。把一切交託給天主,學會交托依靠天主,才是他們教給我的寶貴功課。

9. 林耀堂 (南) – 我與服務團的心得

  1. 我為何參加服務團?

記得30歲左右,不太喜歡參與「團體」,因為會佔去「自己」的時間;但開始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就逐漸感受到:光靠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不管是面對工作上的挑戰、或是信仰生活上的互相砥礪;那時就覺得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體,對我是有需要的。

  1. 最令我感動的是什麼?

服務團團員都是在【宣誓】禮儀之下加入團體的,那應該是【自己分辨之後的選擇】,會令人感動。更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資深團員熱情接待、引導新進團員【更】認識服務團的態度,非常令我感動,也是我得努力去學習的典範。

  1. 最令我感謝的是甚麼?

我非常感謝團體、團體的團員在工作上、信仰上、日常生活上,甚至打屁、吃飯、聊天時陪伴了我。現在步入中年的我,更是珍惜有這一群天主賞賜的好朋友、好家人們!

10. 霍建強 (香港-葡萄園)

「葡萄園小組」成立了二十多年,最多的成員也是十個八個人,常留香港的也只有三至五位。沒有特定的聚會,每當有好友路過香江,就是我們聚會的好機會。近的有來自澳門台灣,遠的來自美加歐洲。無論在香港逗留數小時或者數天,我們都會致以熱情的接待,深受好評!贏得不少掌聲。還沒有來過的好朋友,請安排時間來享受享受!

11. 陳睿襄 (美西北)

我跟基督服務團的緣分是天主的安排,一開始在台灣有接觸但並沒有加入,四年前跨了太平洋來到美國後天主再次引導我到這個團體,我心想應該是逃不了了。加入基督服務團給予了我一個實踐基督徒精神的管道,90後的我們習慣性地從手機電腦裡當個接收者,幾乎忘記回饋的能力是可以從日常做起,進入這大家庭後讓我有機會去接處來自世界的群體,裡頭更集結來自各界並樂於為天主做事的基督徒,他們從不為自己的名而驕傲,而是用自己的能力更積極但默默地服務著有需要的人,他們秉持著服務奉獻的精神在自己崗位上和團體裡傳承基督的智慧,或許就是他們的意念讓這團體出現在我的生命裡。

12. 胡僑榮 (北)

我喜歡「諸聖瞻禮」「諸聖禱文」「中華諸位殉教聖人」…好像更具有「群像」「全面、「平均值」…。令我感動的是服務團的每一個團員,他們不是巨富、高官、大師,只是平凡、謙卑的一般人,但是他們願意用平凡中活出燦爛活潑的生命來光榮天主;用微小的力量來服務、關懷別人;用長期不斷的參與來累積永恆的成功;用生活中節省下的來聚合成助人的資源…。最重要的是,他們一聽到服務團的邀請,就聳身入列沒有遲疑;從此只要接到派遣,就慷慨赴任,從不推卻…

13. 劉正宇 (北)

服務團的成員,都是團員相互引薦認識的,彼此有著良好的默契與團結力。當大家唱著「大風起 兮,雲飛揚…」的團歌時,心中總有一股激動之情,已逝的神長及老團員,會在腦海中浮現,好 像有聖神的勁風,推動著我向前邁進。為團體的使命,不必擔心「我會」或是「我能」做什麼,反而「我願意」做什麼,才是珍貴的。因為你我共同的參與,乃是天主最大的恩寵。

14. 廖儁凡 (美西北)

服務團成員「服務」的芳表及「興教建國」的崇高理想深深吸引著我。來美後受到許多團員的照顧,尤以盛芳姐及鴻業大哥、Lulu姐、堅維大哥、豫台大哥爲最。包括優勝美地露營、搬家及去芝加哥都受其無私的照顧,使我備受感動。期許自己也能這樣服事別人。

15. 胡寶林 (北-維也納)

我加入「基督服務團 」就似搭上了一艘超越時空的大龍舟,在鼓聲的激蕩之下,盡心盡力地和真誠的團友們航向大風起兮的服務實幹人生。我的專業是建築,但我走的是「社福建築」方向,在台灣推動了民眾參與式的「社區營造」風潮和參與救災重建。

16. 葉宗霖 (中)

受洗後,我的生命樂章裡面有天父與我相伴。經由代父代母的引領,我與基督服務團,由陌生而相知、相遇、相識。由於工作環境常常改變,讓我不容易參加開會,但都珍惜每次開會的相處機會,每個人一生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是一種緣份。感激天主給我最優的緣分,讓我能夠遇上基督服務團,與這一群善良的人們。

我珍惜與基督服務團的這個緣份。基督服務團以基督的精神,從事服務的志業,為天父奉獻良多。我喜愛這個團體,也期待與這個團體一起成長,攜手成聖。

17. 馬允如 (北) 

思。憶。

我對宇恭神父,張爺爺的回憶。

香氣。笑聲。

味蕾的活絡。肚腹內的滿足。

出神時,想到的美好回憶,就是張爺爺於青田街的公寓,站在餐桌前。

他受帕金森氏症影響下的手,晃著,緩慢地乘著乳白色的魚湯給在場,滿心期待的的家人,享用。

我不記得自己幾歲,但是這個影像就在我的腦海中,停格。

憶。思。

18. 陳莉慧 (北)

我與服務團是因為我在輔大的恩師-林思伶老師而結緣的!當時就被老師「盡心盡力、出類拔萃」的信念與表率所感染,而老師說她背後有一個信仰團體帶給她生命的影響,因此她身體力行。原來那個團體就是「基督服務團」。

在我領洗之後,嘗試接觸依納爵神操,也被邀請正式參加了那年「大風營」深深被鄭神父的「大風」及「蠟柱」給震攝住!原來50多年前的鄭神父的神操可以如此共鳴我的內心。同時,記得那時的團員們,每位都非常做自己,每位前輩都是完全獨一無二的個體,個性、風格、特色、特質、事業……都非常不同,卻是像一家人一樣融合在一起,合作無間、彼此扶持、結伴成聖,為我來說真是太嚮往了!原來這就是「基督服務團」。

感謝天主!我很榮幸能成為服務團的一員,期許自己也能夠傳承生命影響生命的價值以及大風精神! 

19. 金秀蓮 (北)

參加服務團的動機很簡單,就是希望能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主內同行,藉著團體的力量傳揚天主的真道,期望在日常的專業工作外,能為團體推動的服務工作盡一己之力。在這大家庭中,每位成員各有其特質與長才,是我學習、反省與成長的地方。

20. 黃美基 (北)

大學畢業後不久,在賈神父邀請下加入服務團,那時還沒有服務團這個名字,也弄不清宗旨為何。只因我所知道的團員都很優秀,就沒有猶疑地答應了。

但也因為多數團員都很傑出,曾讓我在團裡感到自卑、不自在。由於後來服務團鼓勵夫婦一起參加,我也就這樣一直待了下來。這麼多年來,看到許多團員由青澀到成熟,他們的成長,也給了我許多激勵的力量。

21. 莊慧玲 (中) – 鄭神父˙基督服務團˙我

加入基督服務團至今已超過二十載,對鄭爵銘神父的認識,一直以來都是來自於根據鄭神父在靜山避靜講道的「大風」一書。最近幾個月因為參與中分團月會的「蠟柱」讀書心得分享,對於鄭神父的一生有更多的暸解,神父自幼以來身體就不是很硬朗,常常經歷病痛的折磨,但卻不影響神父持續投入青年工作的熱情與意志,值得效法。另鄭神父在書中提到「新青年不是社會的乞丐,不是時代的跟班,不是功名利祿的俘虜,不是風花雪月的才子,不是咬文嚼字的紳士,不是養尊處優的懶漢。」這幾句話對自己可說是當頭棒喝。我雖然無緣親炙鄭神父的教導,但是在每一位我所認識的曾經受教於鄭神父的神長與資深團員身上,我都可以看到鄭神父的身影,並感受到他們所散發出來的「同舟共濟、興教建國」之大風精神!引導並砥勵著我能夠為天主的事業略盡綿薄之力!

22. 吳葆美 (美東)

我稱賈公恩師,雖然我沒上過他的課,但與他同一年進成大,遇到這一位最懂人性的神父,他對教友、學生一視同「愛」,他問我,有一個「基督服務團」,你願意參加嗎?半個世紀過去,我對服務團沒有貢獻。每次返台,見到服務團的成長,尤其青中年群的努力,生命探索營,真福青年之培育,令我敬佩,當然有資深團員楷模傳承。祈求天主賜福服務團,與耶穌同行承行主意。

​​​​​​

23. 王素玲 (南) – 引導我走生命之路的恩師 賈彥文神父 (總主教)         

1964 年復活節,當賈神父在我的耳上抹油,並說:「厄法達,開了吧 !」他為我打開了一扇新門,一扇通往新生命之門,領我進入了一個新的天主的大家庭。我當時的心情真是雀躍萬分,我嚐到了成為天主子女的喜樂,因為 [成大天主教大專學生中心] 有這位慈祥、溫柔、體人心意的父親–賈神父,也有一群彼此相愛、相助的同學。我們在 [中心] 四年的朝夕相處 (早晨的彌撒,晚上的晚禱) 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與親情。賈神父不但教我法文,更教我生命教育。他以身作則,諄諄善誘,影響著我的人生價值觀,也引領著我走在天主的道路上。五十年來,每當我作個人生命回顧,回想一位一生影響我最深的人物時,那必定非賈神父莫屬。我渴望效法他的謙虛、喜樂、愛主愛人、笑口常開,幽默風趣。他的這些特性像一塊磁鐵,吸引著他的許多學生、朋友。

24. 辛靜芬 (中)

感謝天主讓我在大學時代有幸住進了爵銘學舍,因而認識了一群樂意服務、樂意分享愛的大哥哥大姐姐及叔叔阿姨們。 因著他們的感召我也奉獻成為這個團體~基督服務團~的預備團員。

畢業後為陪伴家人我回了台中而逐漸跟團體失去了聯繫…

轉眼10幾年過去了,2012年5月我參與了台中南屯天主堂土地正義的遊行,走著走著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回頭一看竟是闊別多年的麗如姐,然後發現同行的人中有很多都是服務團的人,只是我不認識了,更驚喜的是發現這次土地正義的遊行,服務團的團員們在策劃及執行等很多方面做了協助,這又再次震動了我的心!是的!我們的社會需要一群有知識有熱誠又願意服務的人出來領導,而且這一群人又有耶穌當頭,不怕日久變質,真好!…

我又再度歸隊,我很樂意和有理想有熱誠的團員們,一起為興教建國的理想奉獻努力!

25. 陸元駿 (中)

服務團是個讓我覺得康念慈老師生前給我最大的愛與禮物,因為裡面的資源是一個她所交託中生代有人可以傳承老師所未完成的事情,康老師希望我能延續下去,服務團的大家 讓我學會了謙卑,讓我知道我職場上我該用甚麼心態與價值觀堅持著初衷且活出基督徒的精神。

當有一天有能力時候更要學會取之於社會,更要回饋於社會,康老師雖然不在我身邊,但她的精神永遠陪伴著我,謝謝服務團的大家。

26. 陳憶蘇 (南)

我與服務團的緣份像是天主早就寫好的劇本,在我還不認識服務團時便已開始鋪陳。大學時參加「遊子會」,婚後來到高雄,有幸參加團員們的家庭讀經,奉獻為團員不是剎那的激情,而是十年之久在信仰上同行的恩寵。

參與「青年工作小組」是我與團體關係深化的開始,有一回要到花蓮開會並探望紅瑋,我永遠記得豫台哥開車載著健原總團長和我清晨摸黑出發的景況,路途雖遠,但一路上曙光漸亮,風景絕美,兩位大哥談笑風生,不覺目標已然將至,這趟旅程就此成為我心中「相伴成聖」的意象!

27. 屈嘉明 (美西南)

1976 年,考上輔大國貿系是我一生身、心、靈的轉捩點。系主任-張宇恭神父在開學两個月後的一天,突然問我周末是否有空,要带我去参加一個聚会。回想起來,那時可能服务團剛在台復團。那時老團員對聖、美、善、真的追求給我很大的啓發!

1984年,我來美修碩士、定居、結婚。因缘際會,協助朱蒙泉神父來南加筹備輔友中心和輔導北美夫婦懇談會。朱神父有我家鑰𨫞,來去自如。他成功的輔導了我和先生的婚姻,也是我們心靈成長的導師。

28. 陳麗琴 (北)

參加服務團對我個人比較具有影響的是:讓我感悟到,這個平信徒團體,有著同舟共濟的神恩。當我在教會團體服務中,遇到茫然困惑的時候,總是有其他的團員默默地出現,在陪伴中讓我體會到天主的恩竉 ! 20多年來,和幾對有志一同的團員夫婦組成的服務團隊,專注於婚姻家庭方面的服務,在彼此合作中,讓我更深刻、更勇敢的,持續探索自已內在的生命 !

29. 林公楷 (北)

20幾年前,每周三晚上7:30開始的細胞小組聚會,我儘量早到一些,帶著便當與張神父一起吃晚餐。他總會展開招牌笑容,興高采烈的告訴我,當天在靈糧堂的學習經驗;邀請我們一起讀他的筆記本,討論當天如何帶領細胞小組。

我常開玩笑:「神父你深入虎穴,還要臥底多久,不怕被抓?」

他給我看靈糧堂用的教材:「他們知道我是天主教的神父,也是全班年齡最大的學生,大家一起努力學習傳福音」,在那兩三年,我們就跟隨著張公公,實踐他每周三在靈糧堂學來的絕活。在20多年後的今晚,我似乎更能體會神父當年的使命,在千禧年前,花了2年的時間,他不僅對我們20多歲的服務團員,也對一群基督教的朋友見證:基督徒在聖神中福傳的合一。

後來在千禧年,我們沒有遲疑的投入天主教「和好2000」運動,源自張神父在那兩年中,為我們舖直的道路。

2020年的這個周三的晚上,我依然看見張神父在天上對我們的笑容。

30. 歐晉德 (北)

1966年鄭爵銘神父離世後,如果沒有賈彥文神父和單國璽神父的奔波 (見服務通訊第一、二期),基督服務團可能早已煙消雲散了。賈神父用愛心關懷,單神父更深思熟慮,兩人不斷穿梭在各團員之間,讓服務團漸具雛形,從「聖母會」轉型成「基督服務團」。還記得1970代年初期,單神父在徐滙中學擔任校長,他用十行紙寫下服務團團章的草稿,幾乎每星期都找我們幾位老團員討論,也寄給海外團員徵求意見。他再三強調梵二大公會議的精神,要求服務團成為在俗教友的精修團體,神職人員只扮演輔導的角色。因此他特別建議,團章中應規定團員成為神職人員時,就成為榮譽團員,不再具有選舉及被選舉權。這是十分有前瞻性的考量。

單神父在撰寫團章過程中,對大家的意見非常尊重。他希望大家以入世的態度來傳播福音。他曾翻譯了《獻身與領導》一書,非常值得每位團員仔細閱讀,身體力行。

31. 讧若珉 (美東) – 服務團與我

我是由李文瑞老師一手拽進服務團的。

進來之後接觸到鄭神父的資料,立刻被他那慷慨激昂的言詞震憾,深感大學裡陪伴我們的耶穌會神長修女所深耕的信仰種子終於有了落實的佳壤。慢慢了解更佩服單樞機的深謀遠慮,把服務團導向永續發展的教會團體,同時把興教建國落實在一個具體的架構上。這是我最渴求 – 落實在生活中行動的信仰團體。

32. 季明慧 (美西南) “服務弱勢,以愛傳愛”

大學畢業出國之前,受鄭爵銘神父之 “興教建國” 的感召,加入了【基督服務團】。 雖然我認為鄭神父影響了我這一生,但其實也很奇怪,當時鄭神父與我的關係並不密切。 我大三才剛認識他時,他已患了肝癌,不久即於次年辭世,但那時他仍大聲疾呼,抱病奔走感召台灣南北大學生。鄭神父曾在上海震旦大學修習法律,他主要吸引人的特點,是他的國學根底很深,擅長舞文弄墨,能把天主教信仰道理,用當時台灣大學生所熟悉的社會環境以及我們所受的教育背景,融合而為一。 然後還能更進一步,引領大家走出自己的小圈子,面向國家社會,走向人群,關懷弱勢。 他臨去世前給我們留下了漢高祖劉邦【大風歌】的豪邁壯志: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及他自己的兩句名言:蠟柱流淚灑燈臺、光熱遺世動乾坤。

​這些話一方面代表了鄭公的精神,另一方面引申來看實在就是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大格局觀念,更是聖經中 “愛主愛人”、以及十字架的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的道理,既是信友神修的標竿,更是放諸四海皆適用的修身準則。 人生在世,必是“為他、利他”。 為此,我於1999年於鄭神父的家鄉安徽宣州水東鎮,不揣冒昧創立了小小的非營利基金 【蒲公英仁愛助學金 Dandelion Charity Scholarship】,專為幫助農村的弱勢學童。 後來【北美基督服務團】於2011年將其擴大,更名發展為多元化的【北美仁愛基金 CSCNA Charity Corps, Inc.】,是為【北美基督服務團】的團體共同事業。

​​【北美仁愛基金】的使命宣言是:“同舟共濟,服務弱勢,點燃希望,以愛傳愛”。近十年來,我們持續地在北美籌募慈善捐款,贊助在北美、台灣、大陸及其他地區的弱勢學生,以及當地的社服機構、信仰團體之傳信及仁愛服務工作。 我們也每年實地探訪贊助地區的學生及機構,確實瞭解他們的生活、工作及服務對象,希望能夠有效地幫助到真正需要的弱勢朋友。 每年的探訪之行,我們不僅有機會認識那些默默地在第一線犧牲獻身服務的英雄們,還能接觸體會到那些在社會底層、社會邊緣的同袍兄弟姐妹們掙扎求生的處境,從而見證我們信仰的真諦、“痛苦”的意義,及對人生的目的,有更深層的靈性感悟。

33. 周珣 (美西南)

在基督服務團中,認識了許多心胸寬厚坦然,活得很自由,以言以行實踐愛主愛人的朋友,讓我很感佩。

34. 朱嶠 (美西南)

我很高興我是基督服务团的一员, 在服务团裡團員之間的感覺就如同家人一樣。一個团体大家都有共同信仰又能親如家人, 除了服務團之外找不出第二個了。 在我未成為团员前也曾在教會團體中幫忙盡力, 也在監獄做过義工十多年, 總覺得沒有什麽歸屬感的感覺, 但在基督服務团内的就完全不一樣了。

35. 葉青 (美西南)

參加服務團是因為多位好友都是團員。看到他們愛主愛人,不怕辛苦的服務態度,令我非常感動。希望自己也能夠追隨他們的腳步。加入了以後,也看到團員間的互動及相親相愛,如同一家人。這個特色是別的團體沒有的。

36. 沈藝甲 (美西南)

基督服務團是一群不自私、不驕傲,也不看輕自己的人。

樂意在能力所及,把基督信仰介紹給大家,在共同理念下建設所處社會。

我接觸而深受影響的團員有劉嘉玲、胡僑榮、黃美基、歐晉德、李文瑞、季明慧、劉於永等,及單樞機和朱蒙泉、張宇恭兩位神父。

37. 吳勇為 (美西南) –  結緣

多年前經由正宇/麗琴的邀請,參加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大風營,由此認識了基督服務團。之後漸漸發現周邊的好友一個一個都是基督服務團的團員。看到他們熱誠地參與輔友協會及華語夫婦懇談會的服務與活動,讓我對服務團有更進一層的認知,成為他們的贊助團員。

幾次和家葆談到加入基督服務團的事。當時認為我們已在自己堂區和其它團體參與活動與服務,有需要再加入服務團嗎?我們在服務團還能奉獻那些呢?遲遲沒有想加入服務團的念頭。直到2014年七月回台灣的時侯,應廷俠的邀請我參加那年服務團在高雄舉辦的第八屆總團大會。在真福山兩天和其它團員相聚舆共融,讓我對基督服務團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認同。團員的分享舆見証給我很大的感受,尤其是那天許金烽,賴月猜夫婦的分享與見証震憾了我,感動了我。讓我對服務團的理念有更深的體驗。在資深團員,中堅團員,和青年團員之間的對談與互動中讓我看出服務團在“成長,傳承,開放” 有具體的成果。在我心中隱藏多年的種子也因此開始發芽。與服務團多年的結緣,讓我終於在2018年六月成為正式團員。

38. 蔣廷俠 (美西南)

參加服務團只想有朋友一起到大陸服務。

服務團中許多令我欽佩的人;僑榮、嘉玲,晉德、美基,文瑞,明慧。接觸嘉玲較多,在傳教、待人接物上給我很多啟發。她不批評,總四兩撥千金把事情擺平。他們曾帶領台灣團員參加美區團大會,為人著想慷慨大方。

39. 王家葆 (美西南)

勇為和我是在2015年 11月22日在台東公東教堂台灣區團團慶彌撒中奉獻為預備團員, 然後在2018年7月1日在北美區團會彌撒中奉獻為正式團員。雖然正式加入基督服務團的年資很淺,但是與服務團的接觸應該追溯到1990 年。1990年1月我們參加了在南加州舉辦的第二屆美國華語夫婦懇談會,認識了對我們一生影響深刻的朱蒙泉神父,以及沈藝甲/蔣廷俠夫婦。之後經由懇談會及輔友協會的參與及服務,我們結交了許多良師益友,如劉正宇/陳麗琴,蔡展鋒/蔡凱雯,吳鴻業/周盛芳,劉於永,劉卓台/周珣等等。多年後我們才知道他們都是服務團的團員。在這些團員身上,我們看到犧牲服務的熱忱,做任何事皆盡心盡力的執著,彼此的關懷,以及生活的喜樂。 這些特質深深地吸引我們,想成為這團體的一份子,跟大家一起在人生的旅途上相伴成聖。

40. 傅燕萍 (美中) – 懷念鄭爵銘神父                    ​​​​​​

每次重讀鄭神父泛黃的舊信件時,不禁思潮起伏。回想中學那一段時光,鄭公像慈母一樣關懷我們的生活起居,安撫我們青少年時期那種 [少年不知愁滋味,鬧鬧情緒強說愁] 的不安心態;又像嚴父一樣時時督促我們不要讀死書,眼光要遠大。記得為了眾蒼生,要犧牲背起苦架。鄭神父在印尼十年影響許多學生歸向天主,我是在高一受洗的,我們這一批受洗的包括丘林華、葉鼎祥、傅國城等八人,照片中兩位長者是我們的代父母。鄭公五十歲華誕在病榻上渡過,我有幸和其他團員聆聽他的最後教誨,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不忘囑咐大家:要把基督的愛送到冷酷的世界上!

辛達謨神父協同瑞士天主教獎學金負責人Gisser先生訪問鄭神父。從左到右;盧紹仁,胡橋榮,沈新梅,辛達謨神父,Gisser先生,鄭神父,周強國,傅燕萍,鄭治明,丘林華,成道學。

41. 鄭治明 (美中) – 回憶與張必剛神父結緣的往事​​​​​​​

張必剛神父是鄭爵銘神父培養的第一批去西班牙留學的青年學生中選擇修道的三位之一。我第一次和他見面是他在加拿大滿地可 (Montreal) 華人教堂工作的時候。我1965年去美國Connecticut 州的Yale University 攻讀博士學位。那時燕萍因為印尼排華,無法得到家庭接濟。美國的移民政策很嚴,要申請她來美國結婚是非常困難。我和張神父從來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人介紹。我就冒昧直接寫信給他,說:我和燕萍是鄭神父的學生;希望能夠去滿地可拜訪他,向他請教燕萍去加拿大他的教堂服務的可能性。我還在擔心這封信是否會石沉大海的時候,很快就收到他邀請的信函,表示歡迎。這個關鍵的信改變燕萍和我的一生!就是靠那句話:「我們是鄭爵銘神父的學生」!回想起來,心中充滿了溫馨的歸屬感,是我終身難忘的。服務團不僅是一個團體,也是一個家庭。我們在這個家庭中,彼此關懷照顧,在主內一起成長,一起聖化。

燕萍和我結婚後,張神父來Yale看過我們兩次,一次還帶了張宇恭神父來的。附上三張照片和大家分享。我們祈求兩位張神父在天之靈,為我們服務團代禱,加油!第一張是在我們Yale大學宿舍前,第二張是張宇恭神父和張必剛神父在我們家共祭彌撒,第三張是在Yale大學有名的Rarebook Library前。

42. 周幗英 (美中) – 諸聖相通功                             

我來自一個虔誠的佛教家庭,佛說這世界是一個苦海,為了讓將來人生達到極樂世界,人必須慈悲為懷,14歲時何文友闖進我的人生,讓我認識了天主教,他從不對我說教,只告訴我要不斷地念聖母經,因為聖母是我們的母親,會保佑我們,幫助我們,她是世界之母!他臨終時,當神父帶領我為他唸玫瑰經的時候,我感覺到是他把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我也就開始祈禱了,對我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事情!但願因聖母的轉求天主賜給全世界的人和平健康平安。

43. 萬建心 (美中) – 同舟共濟​​​​​​​​​​

生長於堅毅不棄的母愛,加上童子軍課程所傳授的紀律生活、日行一善和助人為快樂之本的人生價值觀,直到認識賈彥文及鄭爵銘神父而得到極大的共鳴。他們所吸引的青年更成為一生互相關懷學習的朋友群及同舟共濟和合作服務的伙伴

44. 高嘉 (美中) – 朱蒙泉神父對我的影響​​​​​​​   

朱蒙泉神父於 1992年由加州到芝加哥來探訪,住在我們家,對我說你用經營事業的精神來經營‘教會事業’,教會事業給我很深的反思,教會不僅僅是星期日参與彌撒而已。

吃完飯後,神父開始率先洗碗,當時我是手足無措,神父是客人,卻用‘ 僕人’的角色來詮釋這位曾任三屆省會長的领導人,他這以身作則及僕人的领導風格深深的影響了我。

45. 楊豫台 (美中) – 實踐理想​​​​​​​​​​

高深莫測又神秘的基督服務團能聚集龐雜而漂浮各地的信徒,除了背誦信條、高呼口號外,更強調分享為實踐理想的行動力。團體有如榨酒池,讓我們經驗到由葡萄汁變葡萄酒的發酵過程,致力於個人在基督信仰內的成聖之道。

46. 沈新梅 (美中) – 最想看到的是什麼?​​​​​​​​

為實现服務團的宗旨: 超越本性,時代及環境, 使天主享光榮於天,善人享太平於地,天主降福,天主願意,有朝一日, 服務團確確實實,發揚光大, 開花结果, 桃李满天下, 花開满山遍野, 致使路無凍死骨,建廣厦千萬間,大庇天下寒接歡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天主之國,真臨人間。

47. 林知伸 (美中) – 以行動來跟隨耶穌​​​​​​​​​

有一天在網上查經的分享時,聽到一位年輕人說她每天早上起來就問自己:我今天該為主做些什麼?為別人做些什麼?

想想我自己是不是以行動來跟隨耶穌的全職的基督徒,或者只是兼職的?我應該每天跟主耶穌報工時,看哪天可以變全職的。

48. 萬玉珊 (美中) – 生命若不服務就一無是處​​​​​​​​

喜歡看有關鄭爵銘神父的講話 (病禢慶生),他給我一股願意向上向遠處看的力量,喜歡聽前輩們分享鄭爵銘神父,單樞機主教,賈總主教或其他神長對他們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認真的將這些經驗融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或生活中,更不能忘懷的是介紹我們進入這團體的朱蒙泉神父,沒有他每年風塵僕僕地來到德州帶領我們成長,不會有今天的我。今年的聖枝主日適逢世界青年日教宗敦促我們重新發現:「生命若不服務,就一無是處。」而我們的團體名字就是「基督服務團」,太棒了!

49. 周國復 (美中) – 同舟共濟、興教建國​​​​​​​​

前陣子「興教建國」的「國」這個字被討論得很熱鬧,後來再唸了《蠟炬》一書,才發覺其實鄭公早在近乎遺言式的最後講話裏,已經清楚的勾勒出「國」字的定義。鄭公說:「錦繡的山河,我想,也不是大陸,也不是台灣,錦繡的山河就在我們心裡。耶穌基督說的:『天國就在你們心裡邊』。每一個人如果在心裡邊有了這個錦繡的山河,有了這個大塊的文章,我們每一個人將來必定可以看到還我河山的那一天。」

我想,要是我們能夠仔細的琢磨前輩們留下來的寶貝,一定可以讓我們清楚明白身為團員所應肩負的使命與行動,不再猶豫。

50. 周愈營 (美中) – 鄭公精神永存                         

我知道鄭神父與台灣的大學生有很深厚的聯繫,他非常受人尊敬。我聽說他安排了許多宗教性的避静,並提供了很多的指導。我謙虛地希望我對鄭神父記憶的概述能夠服務到年輕人。他是一位非常敬業並能超越現世生命來過生活的一位神父。鄭神父在這麼短的生命旅程中成就了這麼多的事。儘管他的生命短暫,但他的遺願和工作仍然在繼續的進行著。我非常感激能夠親身的認識他,並懇切的祈禱,他的遺願和工作永遠繼續的存在下去。阿們。

51. 劉嘉玲 (北) – 賈公與我

基督服務團扭轉了我的生命。確切地說,是天主藉著基督服務團和團裡的神長、團員們使我回頭、轉向。其中特別要提起的是賈主教。

真正和賈公熟識是1990年。那年,我在工作上碰到關卡,過不去,請了半年長假。幾個月後,豁然貫通,準備銷假回去上班。趁著最後一些空閒,跟美基約賈公看電影。電影散場後,美基和另一位朋友走在前面,賈公和我在後頭一路聊著。談起我當時心情,我告訴賈公:對工作上接觸的人與事多所埋怨之後,卻發現原來最需要檢討改變的是我自己。

2000年,賈公舊病復發,我常去醫院守在病床邊。一次,他回憶10年前電影散場後邊走邊談,說:「那次妳說的話讓我很感動;心想,這個人我要好好認識。」賈公這幾句話征服了我;不是因為我有什麼了不起,而是他把我放在心上。我覺得過去20年我的性格轉變,受賈公很大的影響。

52. 莊筱敏 (北)

服務團的團員個個精彩,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我從五歲就認識的賈主教~他在那時到嘉義教區擔任我們的主教,是一位令人敬畏的神長,一直到我30歲到花蓮教書和他有比較多機會見面,這時候的主教是一位可愛的「老朋友」,也是我們團員很多人時時掛念的「心上人」。

主教溫和善良,和他相處如沐春風……有一回我載他和兩位教友去鹽寮,車上大家聊著,七個月大的兒子很不安,嚶嚶地哭了起來;主教跟我說,孩子聽到那麼多陌生的聲音很不習慣,建議我路邊停一下,抱抱他,讓他平靜下來,我照做了,孩子也安穩下來,我們就順利繼續開到區大哥處。主教細心、溫暖、慈祥,笑口常開的樣子尤其令人難忘。搬回台北後,只要回花蓮一定要去看看他;他走後,回花蓮凡經過牧靈中心,總有些惆悵…。

我常想著一個好基督徒的樣子:「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在我,主教就是最佳的典範!

53. 丁健原 (南) – 我在基督服務團的小故事 

1984年我還在服兵役,從報紙上知道台北內湖垃圾山火災,便一直留意相關新聞。一日接到一份郵件,打開一看,竟是兩期「服務通訊」,是明昭姊寄來的。1985年7月退伍後,8月就在台北參加月會,與會的很多團員我好像都蠻熟的,因為我從那兩期服務通訊上已經認識他們了。當年月會時會先有讀經分享,而後才是月會主題。第一次參加月會,便被點名分享耶穌三退魔誘,印象深刻。接下來是要在國父紀念館廣場,中秋夜向全民示範垃圾分類,我就成為成道學老師的小幫手,跟著他工作與學習。我原本學的是農田水利的灌溉規劃與管理,因著在團體對環保議題有較深的認識,碩士論文便調整方向,探討農田灌溉水受汙染對農田土壤的影響。碩士畢業後,改攻讀環境工程博士學位。一路至今在環保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是受到團體的啟蒙與鼓勵的。三十多年來的人生路是與團體一同成長前進的。

2011年,南分團團員到高雄四維文教院參加單樞機為楊豫台的父親舉行追思彌撒。彌撒後,樞機與邀請團員到他的辦公室。坐定後,他說 :「我的癌症復發了,我沒有家人,你們(基督服務團)就是我的家人,檢驗報告今天確定,我最先告訴你們。」我(台灣區團長)便詢問樞機,是否讓我將這個消息告訴其他不在場的家人,樞機回答說 : 你告訴他們吧 ! 2015年在美國加州參加美洲區團年會時,我向團員們分享這段往事。此後,團員間便常以家人互稱。

2019年在台北恆毅中學參加生命探索營時,安排我向真福青年與小真福介紹單樞機。我以樞機的「心願」向青年們說明,你們的付出與服務,就是在協助樞機完成他的心願。因此,我要稱呼你們是樞機的「志同道合」,期待有一天你們能成為樞機的「家人」。

54. 張陳允 (北) – 服務團與我

服務團就像我另一個家,團員就是家人。

回顧過去二十年來,從畢業、工作、留學、成家,家人們的陪伴與提攜,輔導們恨鐵不成鋼的諄諄教誨,猶歷歷在目。我們除了領受還要給予,注意時代與社會的需要,這都是我從家人們學到的。慚愧自己收到的比付出的多,要時刻提醒自己在信條中的每一個信念,努力做到出類拔萃。

55. 關羅西華 (香港-葡萄園)

我為何参加基督服務團?

因為萬分欣赏基督服務團的信條,尤其是下列两條:

(1) 我要養成簡樸整潔生活的習慣,

(2) 我深信興教建國是我們的理想。

56. 葉翠雲 (北) 

我為何參加服務團

因為家姐和張神父的關係,“基督服務團”是我還未領洗就知道的團體,對我而言是個聚集大人物只可遠觀的團體。直到張神父領我進入服務團的細胞小組,透過陪伴的團員和參與聚會,見過會議中慷慨陳辭激情互辯的會議場景,看到日常中溫厚謙和、彼此疼惜、互挺如同家人的情誼,於是,我渴望成為團體家人的一份子。

我印象最深刻的團員

我和外子透過小霞姐的介紹,也因著小霞姐,有福成為老道成老師的代禱對象,婚前、婚後磨合衝突成老師全看在眼中 : 婚前的獨立自主,成為婚後爭吵有侍無恐的強大後盾。一次,成老師避開外子,以他一貫和緩的語調說 : 我們亞亞從小跟著我什麼工具都會用,但在男人面前她從來不做這些事。

反覆思索後,我開始學習委順,在祈禱中學習安靜、信賴、等待。將近二十年我依然記得老道溫和平緩的語調,和那如同父親般關愛的眼神。這段話祝福了我的婚姻,也帶領我在信仰中划向深處。

57. 林旻潔 (中)

我看見宇恭神父、治明燕萍夫婦、海鵬筱敏夫婦、歐紀復、劉巨烘夫婦、善瑜姊身上都有犧牲奉獻的熱火、堅強的意志力與尋求時代的訊號並找尋到方法及延續鄭公遺世的精神與火熱的信仰生活,且不論我認識的人有多少,但我確實看到服務團員的靈修生活是接地氣的,也在與之經驗生活分享中,常給予我先知性的看法,讓我在自己生活中有所「頓悟」,服務團的理想吸引我,就是光和鹽,服務團的信條除了為人處事的基本要求外,也是違反現在的世俗風氣:服務、犧牲、團結、意志力、慎用時間、為公義真理而奮鬥,但成員中實踐出來的信仰目標卻影響著社會、教會、政治、教育許多領域,帶來穩定的力量,追求卓越的同時,成功便伴隨而來。

58. 王璽婷 (東)

令我感動的是:

看到許多團員們將自己的生命和時間投入在團體中,我相信這個團體一定有它獨特的魅力和魔力存在。

印象深刻的活動:

東分團:一起爬錐麓古道,儘管大家的腳程不一樣,但我們有共同的目標。一起看見天主美麗的創造、一起經驗身體的力量和疲憊、一起完成屬於我們的大風歌!

服務團:總團大會,台灣及美洲區團的團員們齊聚一堂,除了歡樂相聚共融之外,更透過會議的議程,共同討論服務團的各項使命、服務和展望。

印象深刻的團員:

東分團:季紅瑋,是紅瑋的邀請、帶領和陪伴,讓我認識和進入服務團。

最想感謝的是:

感謝東分團的夥伴們,在生活中的陪伴和鼓勵,因為有你們,讓來到花蓮的我擁有滿滿的溫暖。

59. 簡婉玲 (北) – 恩典之路

  1. 與服務團的相遇

在海星中學任教時與服務團相遇。我們常在海鵬筱敏家讀經聚會,彼此分享生活、工作與信仰。因而認識服務團的團員們治明大哥/燕萍姐、紀復大哥/秀娟姐。當時結伴同行的有紅瑋、敏儀、黃嘉玲、蕭幸伶。

  1. 與細胞小組的相遇

隔年來台北工作,天主又帶領我加入細胞小組。在宇恭神父的陪伴下,除了信仰的陶成,宇恭神父常常下廚作菜,我們飽饗美味佳餚。當時細胞小組有公楷、緒安、心怡、翠雲、志賢、張淑芬…等人。

  1. 週六的家庭讀經

北分團週六的家庭讀經分享,讓我更認識了服務團的精神與服務的工作。服務團長輩們的所言所行中是服務團信條的精神的見證,是我們年輕人生命的典範。同行的家人有成道學老師/張銑、僑榮哥/嘉玲姐、晉德哥/美基姐、巨烘哥/麗如姐、昊瞳哥/美蘭姐、國森哥/美萍姐、小霞姐、祖思姐…

  1. 赴美留學的恩寵

在台灣服務團的家人祝福中,到美國唸書。有嘉玲姐/僑榮哥的紅包,讓我和陳允長長可以打電話。有張倩琦姊妹到機場迎接我並打點我的住宿,帶我去採購生活的用品。昌宇大哥每隔一兩周會打電話來問候我的生活與學習。於永姐也會在週末時,探望我,帶我去吃美食。每當朱蒙泉神父到L A來時,於永姐也會帶我去參與神父的工作坊。當我在學業與情感上在低谷時,突然間收到「服務通訊」,當場淚水潰堤,恩典滿滿。

  1. 在家人的陪伴下與陳允進入婚姻生活

有服務團的提親團,婚配彌撒的禮儀團,嘉玲姐的禮車,在天主與服務團家人的滿滿祝福,陳允與婉玲終於完成終身大事。週四祈禱會,在聲聲的禱聲中,爲我們祈求生育的恩典,天主賞賜我們ㄧ兒ㄧ女。

服務團是我們生命信仰的家,轉眼間已在團體的陪伴與生活二十多年,從年少到中年,這是一條恩典之路。

60. 劉巨烘 (北)

有幸因為與麗如結婚,加入基督服務團,40多年來與團體一起成長。

因著團體的理想,親自參與了各階段對教會及社會先知性的服務行動,豐富我一生的信仰生活;也從各團員們專業的服務精神及虔敬的信仰生活表率,及神長的言行指導中,學習成長,並增進自己的信德。

這是我所愛的團體,我的一生和我們家庭的信仰生活都融入在這團體內。感謝讚美天主!

61. 陳麗如 (北)

文瑞在我大四那年回台大我就讀的系教書,因緣際會成為他的助理。當時他是第三屆總團長,因工作上的方便,成為總團秘書,在文書的來往中,認識許多的團員。

當時社會迷漫著「來台大是為去美國」,而這些人卻是從國外回來。出國讀書是為回國服務,帶著理想、有行動力、待人熱誠,我認為有為者亦若是,我喜歡這個團體,這是我最初的感動。

我們團員中先行者,用一生的生活,見證他基督徒的生命,他們認真生活過,充滿動人的故事,成為我們的生命典範。我從其中學習,努力實踐,希望能活出使命的芬芳。

62. 孟惠 (美東) – 心路歷程_我和基督服務團

在我跟隨基督的信仰旅途中,我母親對天主的愛和依賴是我最佳的榜樣。母親鼓勵我在高三時參加朱蒙泉神父在新竹華語學院的避靜可説是第一次和服務團的神長接觸。大學時天主借著台大光啓社,耕莘文教院的神長們,善牧生活團的傅修女及瑪利諾修會的吳叔平神父的山地服務,領著我深入我的信仰和建立服務的精神。

我大四時認識了李文瑞,區紀復,胡僑榮,劉嘉玲,歐晉德及其他服務團的團員們,對這批以興教建國為信仰中心的團體非常佩服,他們的服務精神誏我很感動!從每一個人的榜樣中,我深深體會到耶穌基督的愛和精神。在這四十五年中,服務團的弟兄姊妹們陪伴著我追隨基督,給付我很大的鼓勵和支持,從團員們為別人服務和犠牲中誏我深深體會到天主對我的愛,可以說這個團體維持和堅強了我的信仰! 為此我深深的感謝天主!

63. 陳盈君 (東)

為什麼會進服務團呢?因為身旁有一個非常熱血的永仁,被他逼進去的。一路從預備團員到正式團員,到現在壓著我的脖子,逼我一定要寫這篇。對服務團沒有什麼感謝的。但有很多很多的感動, 因為團裡面充滿了愛。

64. 陳昌宇 (美西北)

寫在前面:故事一般多是為人淡忘的、遺漏或只有少數人知道的事情。它們之所以被以故事的方式述說出來,就是希望能夠有機會被傳遞下去。

  1. 先説一段可無的癈話:我為什麼會參加服務團?

為什麼? 大多數的原因不外是因事或是因人的原故,我的經驗也不例外,只是我的例子是美洲區團的一個不同於一般的例子。服務團一直是用釣魚,我則是自己找上門的。一個偶然的機會知道成銘、天祥和樹冶一起在同一個時間去外州參加一個聚會,培德之後告訴我,他們都是服務團的團員,一起參加一個會議,他們是一個很自律、服從的一群年輕人的天主教團體,因為好奇想多了解一些,就如此進入了這個團體。

  1. 我的故事?

在我們的團體中,幾乎是在任何時候,或不同的地方,只要是因為團體的需要,目標是一致的,行動是共同的。每每如此,總是讓我被感動到,我們的團體是不一様的!

舉個例子:

在國外招募新人是一件極為不易的事情,90年代初期進入團體,我們的人數屈指可數,於95、96年間,我們計劃將只有一名正式團員的LA地區,増設一個小組,以期在南加州大洛杉磯地區能夠多釣一些大魚,當時在美區團輔導朱蒙泉神父支持配合下,和在於永的努力規劃安排之下,我們數度前往LA,但是都無功而返,經過反省檢討之後,我們認真的認為我們的確少了些:”我們的特色—別的團體或缺的—“,也就是說,當我們自問:基督服務團與今天天主教會中的善會有什麼不同?都是一樣的服務,我們為什麼要參加基督服務團?

共同靈修的方式:我們有,但是,不明確。

我們的神修方式:聖依納爵神操—鄭爵銘神父的大風—的確定:經由美國的團員在國外提案,串聯台灣的部分團員,終在99年第五屆澄清湖總團大會中,以過半數的投票通過,正式成為我們服務團的共同靈修方式 (之一)。

團體共同的工作:我們有許多零星的、個人的,但是沒有由全體認可的。

我們的共同工作:大陸工作—由蒲公英獎助金擴展的福傳工作—的確立:由美國的團員召集全美各地和台灣的朋友,在加州一起嚴肅的討論、研議目標,以全球團員可以共同參與的多元性、服務性的福傳事業,經由美國團員在國外提案,後經國內的串聯,亦在99年的總團大會通過,正式成為服務團全團的共同工作。

文瑞總團長接任總團工作之後,終於和吳蘇樂會合作,成立樂(吳蘇樂會)銘(鄭爵銘基金會)基金會,並且參與修會的各個學校的董事會,於此,我們的共同事業終於露出曙光了,台灣的團員積極的參與,不論在董事會或是直接的教育工作,由此,基督服務團在台灣和美國各地不斷的網獲大魚。

65. 區紀復 (東) – 塩寮小故事

我離開專業高分子化學的工作五年後,與基督服務團幾位團友到花蓮來創立了「塩寮淨土」,提倡「簡樸、自然、靈修」的生活理念,歡迎任何人來體驗這種生活。

在入口處立了一塊大石,横掛一枝竹杆,寫著 「穿過一枝竹,進入一扇門,需要低頭弯腰,需要尊重謙卑」,這是無門無栅自由的一點點代價。

進來後有一「靈修中心」大木屋,是分享、交談、休息的地方,又寫了「來到這裡頓一頓就放下吧 ! 放下你日常生活的一切,體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是新鲜,是挑戰,都會對你有益 !」。

「把這裡當作你的家,就能心甘情願地在這裡快樂地生活! 」

這裡還有<一心室>,<静思樓>,<淨心室>,室外室內都有一些字與畫的展覽,都與塩寮净土理念有關。

在餐廳門外牆上寫有特別的想法 : 「來到這裡體驗幾天簡樸生活,就不會再奢侈浪費,追逐慾望,這是為天堂生活的最好準備。」

離開前,在門口再次提示「留下美好回憶,帶走髒亂垃圾」,要有自然環保觀念才離去。

我在塩寮淨土的感覺非常特別 : 盐寮方七日,世上卅二年,時間轉眼過,一萬一千天 ; 簡樸生活喜,自然自由閒,大愛靈修樂,大同在眼前。

66. 陳海珊 (東)

和基督服務團的第一次接觸,是服務團在花蓮辦理團務活動,缺人手,找我幫忙。

最欣賞基督服團的是:為不同的意見,彼此在信仰中都能發聲,爭執不下,為能澄清某一個趨向真理的目的,即使爭吵也是方法,所有都是方法。

67. 孔令堅 (東)

古修女和我是海星同事,有一次他介紹我去參加一個活動,我到彰化靜山。當時有張宇恭神父、歐晉德、胡僑榮、鄭治明、劉巨烘、陳發熹、王樹治等人,大家坐在一起,一直分享,分享到所有的人都慷慨激昂,當時我一人本來坐在外圈,被邀請坐到內圈,我一直在想這些大哥們和神父怎麼這麼激動!最後大家要我說說話,我說:「我一直在想,怎麼大家都這麼的感動!」至今想來這樣的表達似乎不得體,但也充分看到團員對服務團的使命感!

附記一、古修女從頭到尾未提參加的活動是「大風營」。

附記二、參加後沒有人再提服務團之事,再經兩年後,才正式參加服務團。

68. 張永仁 (東)

在花蓮常會見到賈公,只是八、九十歲的他已開始返老還童,每次見面都會被問『你是誰?我們什麼時候認識的?』,加入服務團已是中年,但每次讀大風都會被鄭神父的勸勉所感動,我好像是當時坐在下面的青年學子,要奮起追隨他在地上建立天上的國。很幸運能參加服務團,能和伙伴們一同成長,起而行,為教會、社會服務,有了家人,不再孤獨。

69. 洪秋琪 (東)

在加入服務團之前哼唱「耶穌恩友」時,沒什麼感覺,認識紅瑋之後,她邀我參加靈性課程、基督服務團 ….,遇到對團體熱忱的大哥大姊們,共同討論團體目標、解決方案、互相指點迷津 ……,更重要的是更的精神。這些作法運用在職場工作及生活上,受益匪淺。此時此刻深深感受到「耶穌恩友」不止是遙不可及的想像的,祂化身為服務團的兄姐陪伴著我,是真實存在於我的生活中。

70. 張蕊瑋 (東)

  1. 我為何參加服務團?

結婚後在花蓮生活感覺很孤單,渴望生活中有信仰團體,感謝紅瑋和恭榮的感召,邀請我和家人一起加入基督服務團,我願意基督服務團的信條漸漸融入我的生活。

  1. 最令我感動的是什麼?

參加團慶和大會的時候大家的交談,一起祈禱、彌撒,我感受到我們珍惜彼此的時間。

71. 朱榮華 (東)

  1. 我為何參加服務團?

結了婚之後,在信仰的生活中,都與花蓮的基督服務團有許多的接觸。而我老婆嫁到花蓮之後,常常表示信仰團體對我們家庭生活的重要性。而在參與及認識基督服務團的各項活動及宗旨,就深深的吸引著我們,讓我們有這個機會踏入服務團的美好大家庭。

  1. 最令我感動的是什麼?

在每一次服務團內的活動及共融中,除了感受到信仰更加堅定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種大家庭的溫馨感受。

72. 李恭榮 (東)

我對服務團最深的感動是”結伴成聖”,也許在我這個世代,台灣已經沒有鄭神父那個時代的慷慨激昂,出類拔萃,興教建國的理想也慢慢轉化。但我看到服務團的伙伴,大家貢獻所長,彼此互相包容,在信仰的路上,結伴成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資深團員的對信仰無私的付出,默默的奉獻,真誠的關懷,都是我信仰之路的模範,也讓我覺得加入服務團真的可以結伴成聖!

73. 季紅瑋 (東) – Be There

我生命中重要的時刻,服務團的哥哥姊姊都在。他們沒有做什麼,但親自臨在,給我鼓勵、支持、安慰。

我與我的先生恭榮在花蓮結婚時,嘉玲姐親自從台北來花蓮參加。她在參加完禮儀後,還寫了一篇文章,紀錄見證了我們的婚禮。她說:我們的神父如果不當神父,應該是奧斯卡獎最佳導演。這是真的,林逢裕神父在兩個小時的婚禮中,讓所有的人感動到哭,又笑到流淚。

大家都知道我有三個女兒,其實,是四個。一個過世了,在懷胎接近預產期之際,胎死腹中,醫生幫我打催生針,我把她生出來。靜靜的她,很可愛清秀,不明原因的過世,讓我和先生很悲痛。我先生恭榮,在哀悼中說,是時候了,他要領洗成為教友。於是,寶寶的殯葬彌撒,和先生的領洗,一起在花蓮鹽寮海邊舉行,是死亡,也是生命。那時,僑榮大哥、嘉玲姐、霍建強大哥都遠道來參加。而區紀復大哥成為我先生的代父。

有一年,僑榮大哥當總團長時,派我代表服務團參加天主教宗座的世界平信徒會議。因爲是國際會議,我非常緊張,於是他們請當時是輔大副校長的林思伶姊姊到韓國陪我。一句話,思伶姊就從公差中的上海飛到韓國。就是陪伴,讓我有勇氣上台報告台灣教會的現況,我們是世界大公教會最年輕的ㄧ個隊伍。

服務團的哥姐,以臨在我生命中歡喜悲傷的時刻,來表達他們對我的愛和栽培。

74. 張懷俊 (南)

先夫江登科讀大學才領洗,畢業後認識姚四川,將基督服務團介紹給他。民國71年他首次參加南區例會,覺得自己又歸隊,服務團是聖母會、神修會的化身。

民國75年底登科意外離世,素玲及國勇夫婦得訊後,搭火車汽車趕來新營陪我處理喪事、送來補品。在我孤立無援時,很多主內朋友透過電話信函聽我傾訴。散居南北各地甚至海外的團員,都毫不保留的接納我關心我,邀請我參加固定的南區月會,主動到火車站接送,黃龍章夫婦有時直接開車過來載我去。月會開始先唱歌再一起讀聖經。生活分享時,素玲坐在我面前鼓勵我開口,受傷的心靈漸得撫慰。饒志成神父及古崇孝修女,在那段寂靜的歲月不斷與我通信為我解惑,填補內心的空虛、也讓情緒有了宣洩的管道 。民國77年的復活節前夕我領洗,感謝延勝及國勇夫婦特別來新營參加彌撒,帶來服務團團員們精緻的禮物及衷心的祝福。雖淚水仍止不住,但破碎的心已得到神的悅納。後來我才加入了服務團。

75. 李茂榮 (南) – 大風,真與假

這個時代是個介於真與假的時代,精神的與虛擬幻想的往往難分。而往往假的事物更像是真的一樣,遇見一個真的團體,是生命中難得的巧遇,而真的團體是由真的人,真的信念, 真的行為所組成的,這邊是我對服務團的第一印象,也期待這個印象成為最後的信念 。

76. 陳美華 (南)

文藻九年險被凡事盡心盡力,信任我的文瑞校長磨練死。他未曾介紹服務團,而我所見是日日蠟炷成淚也不歇的校長。同期也常見到專業丶謙和的服務團董事。感謝僑榮哥、嘉玲姐助我入團,從尋找修會聖召,終在半百後進入能一起結伴成聖的團體。

77. 姚健安 (南) – 基督服務團與我家

1986年中秋節我由台中北上與男友(丁健原)約會,地點是台北新公園 (現在為228紀念公園),他說當天服務團在該處示範垃圾分類 (第二年),可以來賞月順便做垃圾分類,怎知直到活動結束後才好好瞧了月亮一眼。當下對服務團有份好奇,亦對成道學老師又敬又畏,是何種魅力竟能讓花好月圓時情侶相約做環保。

婚後定居台北隨先生參加月會,直到1993年奉獻為正式團員。服務團有一段時期談論、尋找團體的共同事業,我們在1997年 (女兒剛出生於月子期間) 竟分辨答覆了團體的使命—協助文藻語專。月子期滿,一家四口開車南下找租屋,7/30舉家南遷。多年後竟能心領神會 (創12:1) 亞巴郎蒙召離開哈蘭的挑戰與艱辛,但又擁有天主的祝福。

服務團是個有深度的信仰團體,每人的生命詩篇相互砥礪,相互扶助。

78. 黃德芳 (南) – 大風起

有三陣大風吹拂著我的生命,撥散了遮蔽的烏雲。

首先,服務的風吹起了! 2007我開始將教育工作連結社會服務。

接著,天主的風吹起了! 2010我受了洗,成為天主國的子民。

後來,基督服務團的大風吹起了! 2017我成為基督服務團的團員,

每回念信條“我深信服務就是我們的精神”就特別熱血澎湃,因為我找到屬於我的信仰團體和生命的恩寵。

79. 李惠敏 (南) – 一切都是方法、天主才是目的

回顧與服務團的關係時,發覺我的婚姻聖召也伴隨著服務團的團體聖召。早期的信仰培育主要是大學時期的基督生活團,是我信仰的「娘家」,婚後嫁鼠隨鼠 (立言生肖屬鼠),服務團成了我信仰的「婆家」,且是「豪門」- 有許多出類拔萃的菁英團員。舉家從永和南遷高雄後,開始參加南分團的月會。服務團的服務使命與強調起而行的行動力很吸引我,也是我自覺不足亟待努力的部分。其中影響我最深進而答覆團體召叫成為正式團員的是素玲姊,她在堂區及「溫馨病人之友社」的服務行動讓我感佩,因她說做就做,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學著做 (參加各種講習),不遺餘力。

因著團體的服務使命,陪伴大專同學會「屏東聯合分會」轉眼已滿12個學年度。6月11日是鄭公逝世滿56周年,當天晚上也是同學會的期末聚餐共融,感謝天主及鄭公天堂的代禱,非常平安喜樂!回想1998年當兼任講師時,日日以玫瑰經祈禱跪求天主恩賜專任講師的教職,但是天主沒有允准。資質普通能力平凡的我,在祈禱分辨中,竟聽到內心的聲音,非常惶恐憂慮,除了經濟問題,更需背負「拋夫棄子」的罪名。在孤立無援時,讀到鄭神父《大風》裡第四講「一切都是方法」中的第三原則-「知道的時候,揀選最能夠幫忙我達到目的的方法」時,那聲音更清楚:天主要我再度背起十字架,而這次的十字架更大更重,需赴美修讀博士。我深知學位教職都只是方法,陪伴大專同學會也是方法,天主才是目的。

感謝天主藉著立言認識服務團,並經由素玲姊答覆團體聖召。祈求也深信我們培育青年的精神導師-鄭公,其在天之靈定時時在天主台前為服務團的共同事業-青年培育工作代禱祈福!阿們!

80. 蔡展鋒 (美西北) – 服務團和我

我對服務團印象最深刻的活動就是2009 年的總團大會。特別是單樞機在大會之前抱病為我們北美團員在靜宜大學舉辦的避靜。樞機的教導除了讓我萬分感動以外,而且真的覺得自己要成為一個好的基督徒,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次回台之旅真實的體驗到團員的真誠及親切,大家在一起就像家人一般。又看到每一位團員都在自已的崗位上默默的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那就是「出類拔萃」的見證。後來我們又在參觀靜宜大學,台中護理,文藻外語大學以及花蓮海星小學、中學的時候,都看到了在每一個學校裡服務的團員朋友們都是盡心盡力的為教育全心付出,更是佩服之至。

81. 劉卓台 (美西南)

我覺得基督服務團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團員。許多各行業、各方面的人才,都聚集到這個團體來。在科學、行政、教育、文藝、管理、建設等等,隨便就可以挑出佼佼者。每每都感到像到了梁山泊,卻又不只一百零八條好漢。而這些好漢們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更是默默的、謙虛的做,讓我更加佩服。

82. 夏成銘 (加拿大- 美加)

大學畢業時因文瑞交讀了一本 『鄭爵銘神父逝世十周年紀念文集』產生的觸動和震撼,主動找到並參與了基督服務團。出國前夕同時奉獻了預備和正式團員的誓詞。服務團是年輕時的憧憬和理想。

留學和就業期間,有來自在美團員治明,思靈和開彥不斷的關懷和鼓勵,回台創業時,有四川,石修等團員細心指導和協助,回到灣區又和樹治,天祥,昌宇ㄧ起發展華人教友團體,更ㄧ同參與了朱神父開展的大陸關懷和輔友成立工作。服務團是那段日子裡的感情,熱忱,行動和責任。

後來到蘇州辦學校,宇恭神父來訪,提到家父和必剛神父,才知道他們都是蕪湖磊思中學時的舊識。前兩年回灣區參加區團年會時,驚訝兒子也出現在會中的青年座談,不自覺中,服務團原來也在我的生命中安排過傳承。

83. 王大公 (美西北) – 我與服務團

  1. 我為何參加服務團?

相伴成聖,以基督信仰為基礎,透過各種服務,不管是對團體成員或是團體以外,傳達天主的愛並使自己走在主的道路上。

  1. 最令我感動的是什麼?

各式各樣的團員,天主以不同的方式成就了他們的過去,但更重要的是,因天主的召叫,讓這羣人,以他們過去的經驗,齊心協力地去完成或提出一些先知性的服務。

84. 吳鴻業 (美西北)

在這居家免疫期,得到最大的禮物就是能有机会向天祥討教廣播电視影音設備的專業細節,對我們正籌備的紀錄片有許多助益。印象最深的服務團活動是北美2015年區團會後,到優勝美地共融旅遊,美西北分團總動員参與服務,接待來至美國各地和台灣的家人們,讓大家在旅遊中彼此有更深的交流認識,然後南加州的團員們全力支持,把台灣來的家人們接至南加州繼續招待,我對大家的協助和分工合作,非常感動。

85. 胡菈容 (美西北)

從小父母教導「做好事是本份,但要做得更好 !」,而服務團吸引我的正是「更」的精神。

86. 鄭開彥 (美西北)

鄭公給我印象是「他不會強迫你的想法,但是他會非常明確地引導你」。

87. 孫樂芬 (美西北)

大學畢業時有個機遇接觸服務團,看到從各地留學精英們,為施展「興教建國」的理想,毅然決然返國貢獻己力,很是佩服。在過去一年多,經歷許多事情,好在有鴻業、盛芳及時幫忙,讓我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支持。

88. 周盛芳 (美西北)

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是2008年7月在Lake Tahoe舉行的年會,看到如此有效率的議事過程,和團員們如家人的情感,很是震憾,當時鴻業和我就毫不猶豫地宣誓為預備團員。

89. 何瑞鈺 (美西北)

去年2019年11月23日奉献成預備團員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感受到這個團體的温暖,而盛芳鴻業夫婦待人接物的精神讓我有很深的感動,另外讓我印象最深的活動是,陪着輔友學人到優勝美地旅遊時和他們這群年輕人的互動。

90. 鄭之涵 (美西北)

對服務團團員印象最深刻的是盛芳姊,從她身上看到媽媽無私的愛的精神,而輔友優勝美地之旅更看到和感受到盛芳鴻業不求回報的服務和愛。之所以想拍紀錄片是因為藉此來認識基督服務團,但是被預算限制,不能實現我當初要拍紀錄片的理想,覺得很痛苦。我也在摸索中,努力學習預算多少才可做多少,把一切都交在天主手中。

91. 王樹治 (美西北)

服務團是一個有理想、重承諾、親手足、善分辨、並主動積極的教會團體,我被她吸引而喜歡上她,將近四十年都沒有改變過。

92. 湯明昭 (美西北)

我進服務團難忘的回憶,大概是1985年中秋節,在國父紀念館,服務團員在老道帶領下,舉行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以往每到中秋,那裡草地上滿是民眾烤肉留下杯盤狼藉,慘不忍睹的景象。自從把垃圾分類後,情況大為好轉,市民也學到如何分類,我學了推廣社會教育的寶貴一課。(提供照片 – 由左為巨烘、國森、美萍、兩個兒子、明昭和四川。分類是紙張、鉄罐、鋁罐、菓皮、塑膠、塑膠袋。)

93. 蔡凱雯 (美西北)

在過去五年和十年中,對服務團印象最深刻的活動 :

    美西北 : 去年真福青年來美的時候,豫台的用心以及美西北團員們的努力合作。

    全服務團 : 2018年總團大會時,晉德講服務團精神的簡報。

讓我印象深刻的團員 :

    美西北 : 鴻業、盛芳夫婦

    全服務團 : 歐晉德

在加入服務團以前我讀了大風、蠟柱兩本書,深深感受到鄭神父那種愛主、愛國的情操以及他的使命感、世界觀的精神。因此深受感動而願意成為預備團員,然後2008年成為正式團員。在服務團的許多特質中對我個人來說,最突出的一項就是「興教建國」,嚴格來說可能就是「興教」,因為我一直覺得我們天主教的信仰很真實很寶貴,真的需要推廣,讓更多的人知道,但是我們也知道天主教在傳教方面不是很極積,跟基督教相比活力似乎不夠。 所以當我看到服務團的理念把「興教」放在很前面的位置,就十分吸引我。加上我看到服務團員中有這麼多人有使命感、有理想,又能夠真的用行動來做事,而不只是理論派,在口頭上説説而已。還有,團員之間的情同手足,互相支持幫助的表現,也使我真的覺得服務團跟其他教會的團體是不一樣的。

94. 周堅維 (美西北)

我第一次接觸服務團是去參加服務團2006年四旬期避靜,那次避靜是在靜山由朱神父帶領,參加的人要先讀Stephen Covey寫的第八個習慣。在那之前我從沒聽過服務團,也不認識任何服務團的人,會去是因為我那時在新竹工作,是明昭告訴黃鶯問我要不要去一個朱神父帶的避靜,我知道是朱神父帶的避靜後,就毫不猶豫的決定去了。這次避靜中,我對大家的分享、早、晚禱都印象深刻,尤其是大家都一起去給鄭公 (抱歉,我那時不知道鄭公是那位,失敬,失敬 ) 上香。避靜結束前還送了我幾本書,包括大風、蠟柱、永不止息的愛等等。回到家後就看了這些書,我那時對大風和蠟柱並沒有很深的感覺,但對永不止息的愛中的姚四川卻有無限的佩服。我就開始對服務團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之後又參加了幾次服務團的活動,尤其是參加了那年在淡水辦的大風營後,才知道原來這個團體作了那麼多的善事,我如果能和他們一起作這些事那會是我多大的榮幸,所以 . . .

95. 高家琳 (美西北)

在過去五年和十年中,對服務團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是第一次參加2009年的總團大會。

讓我印象深刻的團員是僑榮、嘉玲夫婦。

96. 許錫珍 (美西北)

對服務團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是2009年總團大會前一天,單樞機特別抱病為我們北美團員帶的避靜:「愛的召喚,還需愛的回應」。他生動精闢的講道與溢於言表的愛,使大家深受感動。避靜近尾聲時,單樞機分享了他人生最後的一個夢—真福山社福文教園區,並懇切地邀請服務團一起來圓這個夢。他以自己的生命見證了真福的道理,也擦出了我們北美團員與單樞機生命交會的光芒。

97. 楊開敏 (美西北)

我1986年初移民來美,一來就加入了聖何西華人團體,當時團體並不大,朱蒙泉神父在團體中幫忙我們,在聖何西華人團體中的活躍成員,不少是服務團的團員,就在朱神父大力邀請下,我就加入了服務團。 我在台灣是基督生活團的團員,所以就很自然自在的參與了服務團,當時的服務團人也不多,但是每個人都年輕,充滿活力與理想,興教建國更是觸動著我。 我們是一群年輕,有理想,有活力,有歸屬感的團員,感謝天主不離不棄的把我們帶在一起。

98. 張永錦 (美西北)

我和天宝在加入服務团前,繼宗兄和明昭姊請我倆吃飯,給我们大風、蠟柱、服務团刊物和靈修書籍,又參加大風营,聽老团員現身說法,对基督服務团的精神有相當的了解和感动,願意參與,加入团体感到無上的榮耀。回台參加總团大会後,認識更多,參觀區紀復的盬寮生活,當時就覺得標準太高了,但至此我和天宝都会用開水洗碗,把剩餘在碗中的殘渣喝下,有時会突然想到某位团員說的話,例如繼宗以前就会說是我的兒子,姓什么不重要。諸如此类潛移默化的改变,都是因为团体中有好朋友互相鼓勵,使自己更好,我很感激這個团体,看到团体漸漸式微,很心疼。如果我们能把对中國教友的成見拿掉,美國的团体还是有希望的。

99. 劉於永 (美西北) – 服務團說故事

個人的接觸: 那天在Zoom meeting的連線上一看到天祥正襟危坐,有些激動,好久沒有見到他了,記得好像是週末,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洛杉磯Chino Hill我家的聚會,天祥那時是美西分團長,他和區團長昌宇在狂風大雨中乘飛機到我家,參加朱蒙泉神父第二天在我家舉辦,介紹服務團的大風營,劉正宇和陳麗琴夫婦和幾位朋友參加了那次溫馨的聚會,為服務團在南加州播下了種子。

剛搬到北加州Rossmoor 退休社區的時候,有些不知所措,鴻業和盛芳夫婦主動前來幫我併裝電腦桌、電腦和電話,他們的熱情和服務深深感動我,至到現在他們的関懷仍然是沒有止盡的!

團體活動: “北美仁愛基金”的成立和運作,是北美基督服務團共同對社會服務具體有意義的工作。

100. 李培德 (美西北) – 我的服務團

服務團是個有強烈特色的團體,她吸引我的原因是 “更” ~在工作,在待人處事,在興教建國,乃至愛護地球。

過去五年或十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就是兩年前婆婆在Las Vegas 病危;昌宇從台灣直奔Las Vegas,我和兩個孩子開車到Vegas 醫院和昌宇碰頭。由於婆婆當時狀態不十分確定和穩定 ,我們在當地待了幾天,心情隨著婆婆的狀況起起伏伏,身體也十分疲憊。最後昌宇的哥哥姊姊要我們先返回加卅處理一些事情,但是由於婆婆狀況突然轉壞,昌宇只得留在醫院繼續陪伴。我和孩子們先開車返回加卅。記得在回程路上風雨交加,視線非常不好,在152 高速公路上手機突然響起,原來是盛芳和鴻業,他們先是關心婆婆狀况,接著又問我們開車有沒有問題,大概什麼時候會到家,同時囑咐我們到家後一定打電話給他們,好不容易到家巳晚上八點多,因為天氣關係,路上不敢躭擱吃飯,整整十個小時的車程,我和孩子們既餓又累,我要孩子們去冲個澡,給鴻業盛芳打電話報平安,盛芳體貼的說: ” 你們一定沒吃東西,我和鴻業馬上給你們送些飯菜過去。” 不到十分鐘,三菜一湯和飯巳坐在桌上,菜式是什麼,我一點兒也不記得,只記得在那寒冷的冬天,我和孩子們的心是暖的,眼是濕的。

如果要馬上舉出那位服務團員最具服務團的特質是件非常難的事,馬上進入腦海的是:文瑞的細膩,嘉玲的週到,僑榮的大度,小霞的不懈,健原的堅忍,紅緯的熱心,古姆姆的堅持,海珊的温暖,展鋒凱雯的盡心,鴻業盛芳的用心,開彥的內鍊,明昭對信仰的執着,樹治的善解人意,許多神長們的苦心、耐心和愛心,由於服務團家族龐大,不能一一列舉。

記得在思索是否該奉献成團員時,一句話提醒了我:”奉献不是因為個人的出類拔萃,而是有了你的参予,我們大家會活出更出類拔萃的生命”。這,就是我的服務團。

101. 賈靜嫻 (南)

我成為正式團員才兩年,參加基督服務團本來不在我的計畫中,但是在聖神的帶領下,我一步一步跟著祂的帶領進入了這個大家庭,從這個大家庭中我感覺到愛和關懷,雖然我是新面孔,很多資深團員我不太認識,但是從群組的互動中,我慢慢地了解大家。

我喜歡團員像家人一樣默默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特別是在培育青年這一塊,我們雖然做不了大事,但是可以如德瑞莎修女說的一樣:心懷大愛做小事,大家攜手結伴成聖。

102. 張心怡 (南)

1992年與基督福服務團認識,是因著天主教大專同學會,校園使徒的身份。我是第一屆校園使徒,要與許多教會團體分享,告知我為何當校園使徒?我在服務的學校裡做些什麼事?這團體可以為校園使徒祈禱或金錢贊助。我記得1992年冬天,在新生南路台大對面的速食店,與李文瑞老師和思伶姊見面交談。之後,校園使徒們便得到了生活費支持。

服務團北分團便邀請使徒們参與月會和活動。後來,張宇恭神父由基督教學了青年福傳,便為我們一群初接觸服務團的年輕人,組個 “細胞小組”,每週不同形式的聚會祈禱,也協助世界青年日的前置作業。我在這工作中,看到許多先進工作的態度,我也受了些震撼。

另一,1994年在花蓮總團大會中,也有個震撼,在一天的祈禱、或禮儀,朱蒙泉神父為每一位洗腳,那時我真的是大震撼!多年後,與團體一同去澳門朝聖,一起在耶穌會院,朱神父老淚縱橫,指著壁畫,要我們將耶穌傳進中國,那又是另一個震撼。

103. 張敏儀 (北)

2020的4月底我完全搬離爵銘學舍,我應該是住在爵銘最久的團員吧!我的生活緊緊地跟服務團黏在一起,好捨不得啊!住在爵銘真的很幸福,享受到宇恭神父的好手藝、參與每週四的祈禱會、每月的月會、不定期的慶生會、不同形式的彌撒 (婚禮的、追思的 …)、、、在爵銘學社的活動結束後,大伙能收拾的都會幫忙收拾好、能洗的鍋碗瓢盆都洗好、可以帶走的垃圾都打包帶走…,絕對的發揮服務團的精神,感謝家人們的用心和體貼!

104. 饒成 (美西南)

開始接觸CSC,是在我擔任橙縣華人天主教聯誼會會長的時候。當時有幾位好朋友是CSC團員,每次開會都會邀請我參加。從那時起,我開始對CSC有一點認識,心裡也有一些嚮往。後來我卸下會長職務,這些朋友就邀請我加入CSC。在那當下我還有一些躊躇,經過了思考分辨,很快地我就決定加入了;因為這些朋友的學經歷都如此優秀,堪稱出類拔萃,且熱心服務;我只要跟着他們的步伐,應該就不會錯的。

105. 惠群 (美中) – 出類拔萃

感受到愛的吸引, 我走進了一個懷著大愛的服務團, 多次參與大團體的精進活動,見到彼此間流露出愛的関懷, 愛的叮嚀, 工作人員為愛服務累到天明。  以愛傳愛,付出無所求, 我們的愛到達了大陸偏遠落後的貧區, 幫助了許多孤老殘疾的學童和年長無依者。我學習到愛與被愛的快樂, 不求多, 不求大, 若能在一片漆黑的屋子, 閃耀著一點螢火蟲之光, 帶給別人一點溫馨, 鼓舞。  我不也是出類拔萃嗎?

106. 潘石虎 (加拿大-美加)

一群群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年青人,懷抱熱情的理想抱負,在耶穌會士多年的悉心照顧和培育,形成一個志切上進,日日向善的「基督服務團」,個個效法「基督」的精神,如父如子、如師如友,血濃於水的「服務」人群,以愛人如己、愛己成人,「愈顯主榮」為標竿,如同「地上的塩,世上的光」一樣,深入人靈,到處為人群謀福利,「那裡有需要,就往哪裏去」!

「天主的光榮就在於一個人,全人發展,充滿生命的活力!」秉持服務團「更」努力的「攻打自己」,淬勵奮發,出類拔萃,使自身「To be」以神操鍛練自我,臻於天主的旨意,同時遠離世俗的、肉身的和魔鬼的誘惑;進而「To do」功成名就不必在我,也就是把榮耀歸於天主,小心掉到七重罪的陷阱,(如驕傲、嫉妒、暴怒、貪婪、貪食、怠惰、色欲)。

見証一則:1994年,意氣風發之我自南非移民加拿大,輾轉奔波於國家牙醫考試,連遭挫敗,翌年向朱蒙泉神父請教,他在談笑間説道:「你拚命地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你不努力也不一定不會成功。」平日汲汲營營地追求「更」棒的完美,瞬間頓悟,一剎那海闊天空,不如放鬆心情,以後靈魂超拔,六神有主,與主同在如同老神在在,無往不勝……以至於「志為良醫,捨我其誰。」

107. 陳立言 (南)

民國74年左右開始參加基督服務團,記憶最深的是中秋節去國父紀念館示範垃圾分類。當時覺得很不以為然,因為覺得垃圾分類不太可能解決垃圾問題,工程師的想法覺得應該是透過掩埋場才能夠解決問題。但那時老道就先知性地提倡垃圾分類回收,才能真正深入垃圾問題的核心。當時我們要在廣場設置回收場,就用一些回收木料製作回收場分類看板,老道釘的比我還要細膩許多,他做事會注意每一個細節,在那過程中,我深覺他不是嘴巴講空話的人,也體會到服務團的團員會透過具體的行動落實理想,這也是數十年來,在許多團員身上看見的特質。

108. 俞明德 (中) – 服務團與我

服務團影響我有多深?影響我的生活、喜悅與感動!

跟隨這個團體超過40年了!無論中學、大學、留學、工作時期或是耳順之年,這是一個向生活典範學習與互相砥礪的團體!雖然在團體工作上我投入的時間不多!服務團對我的影響深刻長遠,它影響我的生活方式、帶給我生命的喜悅與感動!